黑果腺肋花楸(Aronia melanocarpa),是一種獨特的漿果,源于北美東部,因其豐富的營養價值和健康益處逐漸引起了全人類的關注。一顆小小的果實,卻又有著令人駐足的別名,如“不老莓”、“野櫻莓”等,都反映了大家對這種漿果的好奇與贊嘆。
也許大家都和小編有一樣的疑問,黑果腺肋花楸(不老莓)的花青素是怎樣的逆天呢?
首先咱們先來了解一下花青素和原花青素的區別吧~

花青素
別名花色素(Anthocyanidin), 花青素和糖以糖苷鍵(glycoside)相結合會形成花色苷。其化學式為C15H11O6。
花青素是植物中的水溶性天然色素,一般以紅、紫或藍色為呈現的顏色效果。常見存在于水果,蔬菜等植物中,其中莓果類包括山桑子,草莓,黑醋莓,藍莓,野櫻莓(黑果腺肋花楸)等。
目前確定的花青素種類有550多種,其中我們常見的6種花青素以及含量占比為
矢車菊蘇(cyanidin):50%
翠雀花素/飛燕草素(delphinidin):12%
天竺葵素(pelargonidin):12%
芍藥花素(peonidin):12%
矮牽牛素(petunidin):7%
錦葵花素(malvidin):7%
原花青素
又叫前花青素。相較于花青素屬于多酚類黃酮(Flavonoids)化合物,則原花青素(Proantho Cyanidins, 簡稱PC)并非是單一化合物,它有著特殊分子結構的生物類黃酮混合物,是由一系列的化合物所組成,基本的結構是由flavan-3-ol-兒茶素(catechin)及表兒茶素(epicatechin)為單體去構成二聚體(procyanidin B系列)、三聚體(procyanidin C系列)、四聚體等聚合物,結構因聚合方式分為A-type及B-type,通常將二~五聚體稱為低聚原花青素(Oligomeric Proantho Cyanidins, 簡稱OPC)。
一般呈白色的顏色效果。一般來源于植物的皮、殼、籽、葉、桿上等部位,其中常見的包括葡萄籽、松樹皮、蘋果皮、花生皮等。
神奇的轉化來了~
原花青素作為花青素的前身。原花青素在酸性介質中加熱條件下則可產生花青素。